愛心成就未來 一村一家托的愚人夢

愚人之友基金會在原鄉輔導了6家家庭托顧,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時常發現文化與法規之間的掙扎與拉扯,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們在部落裡看到的照顧文化。
家的定義:
對於生活在都會區的人來說,家可能就是自己私有的房子,就在這個自己購買的建築範圍裡,但在部落大家對於自己的私領域可能就沒有那麼的絕對、明確的範圍,也因此對於在部落到處串門子、到獵場烤肉打獵,或鄰居三不五時來家裡拜訪,都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但回歸到現行體制中對家庭托顧的定義,如同保母在自己的住所照顧家裡的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在這個架構中的家與原鄉認知中的家在某種程度上是不相同的。
有段時間羅娜家托員接送長者回家的過程中,有位爺爺常常指著對面山頭說那是他以前的獵場,他常常打獵的時候就會住在那個山頭裡,家托員默默記得這件事情,並在對面山頭的河流旁和長者們一起烤肉,爺爺們也分享了以前打獵的故事,在現場也嘗試使用兩顆石頭敲擊生火,這些讓長者回憶過往生活方式的小活動,真的只有在這些能承接長者文化脈絡的家托員,才有辦法給予的。
共享、共有:
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都有一種概念,就是共享、共有,原住民喜歡分享,所以即便家托員同一時段照顧比為1:4,但鄰居長者今天沒有人照顧沒有飯吃,他們一樣也會邀請這位長者一起參與吃飯,也因此家托很常會有訪客。
清流家托剛成立時,清流家托附近鄰居長者們都常常會在家托一起吃飯聊天,而家托員也喜歡維持這樣的日常,他很喜歡長者們在一起聊以前故事的氛圍,因為這就是從小部落每天生活的樣貌,大家一起聊天、運動還有吃飯,不管做什麼事情大家都是一起的。
削價競爭 V.S以物換照顧服務:
在現行體制下家托員一定要向被服務者收取自負額,如果沒有收取就是違法,另外,機構削價競爭嚴重,因此訂定超出核定服務天數的服務費給縣市政府也是家托員需要謹慎思考的問題。
曾經有家托員詢問過輔導團,某位爺爺的家裡狀況真的不好,家屬自己有在種菜,問可不可以給家托這些農作物作為服務費,輔導團雖然知道爺爺的家境困難,但還是回覆家托員沒有辦法這樣運作。
大家都應該知道原鄉時常因為土地、戶籍以及子女照顧問題而雖為一般戶,而實際為邊緣戶的狀況,這些問題也都發生在受托的長者們身上,但這些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
在都會區發生的削價競爭,在偏鄉、原鄉長期缺乏資源的地區真的會發生嗎?至今所輔導的2個原鄉共30個村,信義鄉14村、仁愛鄉16村,家托服務覆蓋4個村,這樣懸殊的比例,就目前看來首當其衝的任務應該是讓部落都能有這樣的資源服務成長起來,部落雖有文健站,但失能等級較高的長者無法到文健站接受照顧只能在家中的這些長者們,一樣在家中苦無照顧者。長期缺乏資源的當下,我們持續鼓勵更多資源在當地成長,對於偏鄉應該是首要任務。
現行法規體制是在主流文化的基石下建構的,而這與許多有著原住民文化的家托員相牴觸,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是將服務與文化硬生生的切割,而是了解文化脈絡後協助這些家托員用自己的方式與體制做融合。我時常說真正有功夫了解長輩的是這些家托員(獵人),輔導團只是這些獵人的獵犬,我們的作用只是在他們前往獵場時協助偵測危險給予方向,握有照顧價值(弓箭)的還是這些家托員,希冀大家能尊重原住民文化並保留原住民所希望的照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