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成就未來 危樓之下

民國98年,一場無情的暴雨侵襲了南投的山區,傾瀉而下的土石流混雜著奔流混濁的河水,瞬間將廬山居民的住處給吞沒,知名飯店倒榻的畫面,成為當地居民們也許難以忘懷的一場夢魘。
阿水伯,就是這場災厄之下的受災戶,現年已經七十三歲的他,獨守著破舊歪斜的小屋,扭曲的木製屋頂,滿佈龜裂的梁柱,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度過每一天,每當社工訪視,都不禁擔心起這棟樓會不會隨時轟然倒塌,每次入門,都是低著頭進屋。
「阿伯,你有沒有考慮換個地方去住?」某次的訪視中,社工不禁憂慮的問。
「哪裡有錢?去哪裡住?」阿水伯說,伴隨著羞赧的神情「社工,你可不可以幫我買水。」
這時才想到,隨著近期的氣候變化,山區水資源已經越來越缺乏,當初人聲鼎沸的觀光區,已經變成就連喝一口乾淨的水都困難的貧乏區域,財團陸陸續續退出到了其他區域謀求出路,剩餘的則是就連搬遷的力氣都沒有的弱勢住戶,現在的維生資源,大多依靠著地方宗教組織或者是自治的資源共享勉強支撐著,這些人沒有錢、沒有資源,也因為名下尚有土地無法取得社會福利資格,於是社會給予這群人一個特殊的名詞「邊緣戶」。
處於社會邊緣,卻無法享有福利資源的一群人。
「阿伯,我們這次上山比較倉促,沒有準備水。」
「這樣啊...那沒有關係,社工下次再拜託你就好了。」阿水伯揮揮手,笑著說沒有關係,但是很難遮掩眼神中的落寞和擔憂。
穩定的飲用水、食物、安全的居住環境、良好的醫療資源、生活耗材,海拔1200公尺,就是天與地之間的差異,阿水伯並不是唯一一個處於這樣環境的偏鄉長者,好在樂天知命的性格,成就了他仍能夠持續維繫生活的期望。
「這是我家,我的開始在這裡,我的結束也會在這裡。」阿水伯說,這個地方有他的生命歷程,有他的文化,上一輩人在這裡開拓耕耘,他也在這樣的循環當中,成為歷史的一環。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我們所期盼的理想社會雛形,當社會已經沒辦法照耀每一個角落時,我們總希望有新的力量能夠介入,持續支持這些身處邊緣的族群們,陪伴他們度過他們有限而璀璨的一生。